
一、基本情况
1. 萨其荣桂(1981-),女,蒙古族,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;
2.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法学博士;
3. 研究领域:法理学、法社会学、法人类学、法律与文学;
4. 学术公众号《此非学术》主笔。
二、教育经历
1. 1998-2002:内蒙古大学法学院,法学学士学位;
2. 2002-2005:内蒙古大学法学院,法学硕士,诉讼法学专业;
3. 2007-2010: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,法学博士,法学理论专业。
三、工作经历
1. 2005-2007: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(汉文版)编辑;
2. 2010-2013: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;
3. 2013-至今: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。
四、获奖情况
1. 2016年,专著《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行动者》, 获得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。
2. 2023年,法律民族志电影《敖包与忒弥斯》一片在“半夏的纪念”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上,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提名奖;
3. 2023年,法律民族志电影《敖包与忒弥斯》在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上,获得收藏奖,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、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影像库等机构永久收藏。
五、主持项目
1.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“我国法律制度的自然演化与理性构建的法社会学研究”(项目号:12CSN012)(已结项)
2.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“汉蒙双语法律文化出版工程项目”子课题《立案工作实务技能》(已结项)
3.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十三五规划项目“高校法律通识课程建设研究”
六、代表性成果
(一)专著
1.(独著)《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行动者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12年。
2.(合著)《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——迈向多元化的法律实施》,朱景文主编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2年;
3.(合著)《各族人民当家做主——内蒙古自治区政治建设70年》,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2017年。
(二)论文
1.“旧俗、革命与感情——20世纪50年代中国婚姻纠纷解决的话语实践”,《湖北民族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第5期。
2.“洞穴奇案:一场踢皮球的文字游戏”,《书城》2018年第3期;
3.“古代蒙古人的犯罪观与刑罚文化”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17年第4期。
4.“中国法社会学的理想图景”,《法律社会学评论》(第1辑),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,2014年。
5.“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行动者——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制度变迁与行动者逻辑”,《现代法学》2012年第2期;
6.“蒙古族聚居区刑事和解实践考察”,《民间法》第11卷,2012年。
7.“刑事和解:理论、政策与实践”,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11年第4期;
8.“刑事和解的社会与政治功能及其结构”,《内蒙古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3期;
9.“刑事和解裁量权引论”,《河北法学》2010年第4期;
10.“刑事和解的惩罚逻辑——惩罚、私力救济及刑事和解”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10年第1期;
11.“中国现阶段的刑事和解:制度化及其特征”,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6期;
12.“纠纷解决的社会结构分析:案件社会学引论”,《山东警察学院学报》2008年第2期;
13.“民间规则与背景性知识——关于民间法研究中的一种分析模型思考”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6期;
14.“民间的纠纷解决与国家司法——以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纠纷解决为例”,《民间法》第6卷,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7年;
15.“法律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”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1期;此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法理学 法史学》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;
16.“蒙古族聚居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研究”,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》2006 年第2期;
17.“论诉讼契约的理论基础及性质”,《前沿》2004年第2期;
18.“传统诉讼观念之怪圈——‘无讼’、‘息讼’、‘厌讼’之内在逻辑”,《河北法学》2004年第3期;
19.“司法悲剧的制度性症结——哈姆雷特与唐僧的司法难题”,东亚法哲学大会,香港,2018年;
七、法律人类学纪录片
《敖包与忒弥斯》(2023年)(片长:90分钟)
八、学术随笔
“法律思维:法律人是如何把方的说成圆的?”、“男权社会里最讨喜的女性”、“生米做成熟饭”、“法律变元宝”等100余篇。